从收发室截留同事新开的信用卡,获取同事身份信息后将信用卡开通。利用上述手法,90后白领李军(化名)在3个月里截留6张同事信用卡,非法获利近五万元。日前,嘉定区检察院以涉嫌盗窃罪对犯罪嫌疑人李军依法提起公诉。
新卡未到账单先到
今年3月21日,公司员工小武收到一条短信称:你的信用卡被激活。小武感到有些疑惑,年前自己的确申请了一张信用卡,但至今仍未收到卡,怎么就激活了呢。但这条短信并未引起小武的重视,只以为是骗子的新花样。此后,又有一条短信提示:您的信用卡设置了密码,小武也没有在意。
不久,银行工作人员联系小武,称上述信用卡有一笔可疑交易,是否需要将卡冻结。小武接到电话后起先有些怀疑,这会不会是骗子的连环套?将信将疑的小武随即致电该银行官方客服,不料却大吃一惊,其名下的信用卡的确有一笔1.7万元的交易。新申请的信用卡还没到手,怎么就有交易记录?小武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由于信用卡激活需要小武本人的个人信息,警方询问小武是否曾向陌生人透露过有关信息。这时,小武想起了前段时间接到的一个电话。来电的自称是银行工作人员,称因新开卡事宜与小武确认个人信息。由于的确向该银行申请了信用卡,接到来电后小武并未起疑,如实将自己的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告知对方,现在想来事有蹊跷。
小武并不是唯一的被害人,此后的一周,嘉定警方陆续收到了6起类似报案,而巧合的是,这些被害人都和小武在同一家公司工作。警方根据线索调查发现,该公司科室组长李军有重大作案嫌疑,且其已于3月21日无故旷工不知所踪。经过网上追逃,警方在江苏苏州火车站将其抓获。
获取身份信息冒名开卡
李军如何截留新办信用卡,并冒名开卡的呢?到案后,李军供述了其犯罪手法。
2013年1月底,李军在公司收发室取快递的时候,正好看到有一张寄给汪某的信用卡,贪念顿起。“这张卡是以汪某名义申请的,如果自己偷偷激活刷卡,不就是一大笔钱入账。”这样想着,李军就悄悄把这张信用卡拿走了。
然而,当李军按照信用卡上的提示开卡时,银行工作人员却表示需要汪某本人的电话号码和身份信息才能激活。这可怎么办?李军挖空心思,想到了“妙招”。
由于李军是生产线的领班,汪某则是生产线上的员工,李军利用职权很容易就查到了汪某的身份信息,并将汪某的信用卡成功激活。激活后当天晚上,李军便到自动取款机上,分三次取现,一共取了5000元人民币现金。2月中旬,再次使用该卡在网上消费5000元后,将其扔掉。
此后,李军发现公司同事新申请的信用卡都会寄存在收发室,于是,他先后盗取了6张新开信用卡,冒名开卡并盗刷现金。遇到无法利用职权查到身份信息的情况,李军便会冒充银行工作人员致电被害人,谎称因为新开卡事宜核实顾客身份,从而骗取身份信息。
“因为我当时手头缺钱,一时鬼迷心窍就动了歪脑筋。”到案后,李军后悔莫及。
经查,今年1月至3月间,李军共截留6张同事信用卡,盗刷4.95万元。根据我国《刑法》第196条第三款规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以盗窃罪定罪处罚。因此,嘉定区检察院以涉嫌盗窃罪对李军依法提起公诉。
检察官析案:这起案件中,李军盗窃信用卡肆意挥霍,虽然自己辩解称因为手头拮据,但这不能改变其犯罪的本质,他必将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后果。
本案中,李军为顺利实施犯罪,利用职务便利获取被害人信息,甚至冒充银行工作人员套取信息。在此,检察官提醒广大市民,接到陌生来电时候一定要提高警惕,尤其当对方询问个人身份信息或者帐号密码时,更要有所警觉,切勿轻易将个人信息、密码透露给第三人,避免财产损失。
同时,从本案中也看到李军所在公司信件收发管理存在漏洞,致使李军多次顺手牵羊,截留他人新办信用卡。检察机关建议涉案公司加强管理,完善制度,避免此类案件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