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考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报名一些大型考试后,会收到各种各样的骚扰电话、骚扰短信,甚至连qq都会被陌生人添加。一群“李老师”、“王老师”等等“老师”会自信满满地告诉考生“包过XX考试”。大多数考生对此类广告见过则删、闻过则忘,但仍有一些怀有侥幸心理的考生选择相信这些所谓的“老师”,最终钱财没了,考试也挂了。近日,虹口区检察院以涉嫌诈骗罪对一伙向考生高价兜售假答案的诈骗团伙提起公诉。
2014年3月,王家佳报名某大型考试后,几乎每天都会接到或收到各种陌生号码的电话与短信,而这些电话与短信无一例外都是向他推销考试答案的。向周围一打听,王家佳发现考友们也和他一样每天被类似的电话短信“狂轰滥炸”。这时,王家佳开始怀疑自己与考友们的个人信息遭到泄露,并且产生了考试泄题的担忧。3月21日,王家佳通过网络向市长信箱反映,详细地讲述了骚扰电话与短信情况并期待情况能得到改变。
王家佳反映的情况迅速被转交到公安部门,4月1日,虹口公安分局对此案立案侦察。根据王家佳提供的对方手机和QQ信息,公安机关锁定犯罪嫌疑人的落脚点,并于4月31日、5月1日在湖南省长沙市某小区内抓获了九名犯罪嫌疑人。
今年5月底,该案被移送至虹口区人民检察院。承办检察官审查过程中发现,犯罪嫌疑人陈临是“金牌教育公司”的建立者,也是该诈骗团伙主谋。他通过非法渠道购得参加不同类型考试的考生个人信息后,以“金牌教育公司”的名义招聘了8名员工,并指示他们以“金牌教育公司”名义通过电话、QQ等方式向考生推销假答案。一些考生或抱着侥幸心理、或被诈骗者的花言巧语所迷惑,纷纷掉进陷阱。仅仅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已有三十余名来自不同省份参加不同类型考试的考生向该犯罪团伙购买所谓的“试题”与“答案”,少则花了七八百元,多则花了三四千元。
检察官说: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接收到各种各样的诈骗短信与电话,这不禁引出一个问题,骗子如何获取市民的个人信息?在本案中,考生的信息又是如何到了不法分子手中?
检察官分析,不法分子大致通过以下两条途径非法获得公民个人信息:一是向内部合法掌握公民个人信息的工作人员购买;二是以隐蔽的手段套取公民信息,如在某个考试报名点附近,有人以填写表格赠送免费考试用文具为名获取考生信息,也有人假装调查公司街头随机问卷调查获取市民信息等等。
在此,检察官提醒广大市民,加强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切勿轻易向陌生人透露个人信息,在收到陌生短信或接到陌生电话时也要提高警惕,切勿上了骗子的当。同时,检察官也希望广大考生谨守诚信,认真复习,用平和地心态从容面对考试,凭自己的真实实力参加考试,切莫相信那些拿到钱就包过考试的王老师、李老师们。
(文中人物系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