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个涉罪因未成年被判处缓刑的大男孩;
她们俩,一位是从事未成年涉案对象考察帮教工作的检察官,另一位是专职社区矫正的社工。
因为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更因为那份责任和使命,她们俩和那个大男孩之间演绎了一段感人的故事。
(一)
再过一个月就满18岁的林林一身休闲打扮,极其不情愿地跟在父亲身后跨入街道司法所的大门。
长得虎头虎脑的林林曾经是本市一所职业学校的学生,犯了盗窃、抢劫罪,因为他犯罪时尚未成年,被法院从轻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六个月。
这一天,是 2012年7月10日。街道司法所专职干部向他宣告纳入社区矫正。会议桌边,还坐着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检察科的俞国花检察官、新航社工站的社工陈佩芬老师和社区民警等。没有严肃的说教,只有言辞恳切的希望、鼓励笑容和亲切的叮嘱。林林那颗悬着的心稍稍放下了。
“你妈妈今天怎么没来啊?”宣告会结束后,俞检察官和社工陈老师一起与林林闲聊。
“为什么要叫她来?”林林一脸不屑。
“她是你妈妈呀。啥时咱们约好一起跟你妈妈聊聊。”
“她来,我就赶她出去!” 林林的目光里透出仇恨。
尽管对林林的身世已有所闻,但是他对母亲的反应如此强烈还是令俞检察官和社工陈老师吃惊。
(二)
林林的父母长期关系不和。当年他母亲把尚在襁褓中的林林交给其外公外婆抚养,自己在外结识吸毒朋友后染上毒瘾,长期居住在外,根本不管儿子。林林的父亲也在远郊独自租房生活,很少与儿子见面。
林林从小由外公外婆一手抚养长大,这个家的经济来源依赖于两位老人的退休金,而年近七旬的外公还在发挥“余热”补贴家用。为了这个外孙,两位老人没少操心,有时不免抱怨叹气。在对外孙的教育问题上,外公凡事较真,而外婆则相对随意,因此,一旦外孙惹事,二老不是相互指责埋怨,就是教训林林,每每这时,林林总会“砰”地把门关上,躲进自己的小屋,他总觉得自己成了外公外婆的累赘,觉得自己被父母抛弃了:连生母都对我不管不顾,还能指望谁会真的理解我、爱我呢?
于是,林林结交和自己成长经历相似的单亲或离异家庭的同龄人,结伴一起去飙车、去网吧、游戏机房、甚至去酒吧等娱乐场所,从中寻找刺激,借此忘记烦恼。
然而“刺激”也是需要买单的,林林需要钱。弄堂里停着的一辆插着钥匙的电动自行车被他悄悄骑去卖了,换回的800元转身就花了个精光。案发后他如实交代了犯罪事实,外公外婆也退赔他人损失。因为才16周岁,林林被警方取保候审。为此,林林休学了。
林林不喜欢读书,所以对休学并不难过,甚至还有些如释重负。没有了学校的约束,他感觉更自由了。于是,林林又回到了昔日的伙伴圈里。某一天,他心血来潮想要买一辆助动车,没钱,就想到抢一部苹果手机卖了换钱。他和几个伙伴一合计,当晚骗来某同学,先是语言威胁,再加上拳打脚踢,抢得该同学随身携带的一部苹果iphone4手机。
计划“成功”后,林林很兴奋、也很得意。然而,冷静下来后,林林意识到自己又犯错了。第二天,他向警方投案自首。
(三)
林林是黄浦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检察科参与社区矫正的第一例。他的心理测试结果表明存在再犯罪的可能性。怎么帮助他改过自新重回社会?专职从事未成年涉案对象帮教考察的俞国花检察官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对于这样一个出自问题家庭的问题孩子,社区矫正该怎么做?有着近10年社工工作经历的陈佩芬老师同样感到棘手。
心智不成熟、行为易冲动、缺少父母关爱、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围绕林林的成长经历和犯罪原因,她们细细分析,拟定了以“尊重、接纳”为原则,让“爱”先行的个性化矫正方案。
第一次个别访谈,林林显得拘谨,目光躲闪,不愿多说话。为使林林打开心防,俞检察官和社工陈老师鼓励林林参加社工站组织的各项活动。一场乒乓赛、一场篮球赛、一次社区公益劳动……笑容又一次回到林林的脸上,他性情逐渐开朗,愿意与人沟通,还与一位大学生志愿者成为了朋友。
见时机成熟,俞检察官和社工陈老师适时对他进行教育,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告诉他什么行为是符合社会规范的,让他明白一个公民必须遵纪守法的必要性,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除了对林林自身进行教育挽救外,俞检察官和陈老师还定期上门家访,主动与林林的外公外婆沟通,倾听老人心声,也让他们了解林林这个年龄段孩子渴望被尊重被理解的需求,共同探讨与孩子的沟通方式,还帮助这个经济困难的家庭申请临时补助。
林林变了,他不仅积极参加社区公益劳动、按时上交思想汇报,在家里也能和外公外婆主动沟通。他在一份思想汇报中写道:“我现在只要安安全全过完了每一天,就会提醒自己,你又成功了一天。”
转眼到了林林18周岁的生日,他悄悄去参加了义务献血作为给自己的成人礼。而俞检察官和社工陈老师也给林林送上了一份有纪念意义的成人礼。那天,黄浦检察院为林林等7位社区矫正和帮教考察对象举行十八岁成人仪式,林林面对国旗庄严宣誓:“自觉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积极履行公民义务……”
林林的转变让俞检察官和社工陈老师欣慰,同时,她们还在为林林顺利回归社会而奔走。林林原来就读的职业学校同意重新接纳他复学,然而,林林却有自己的想法。他并不喜欢以前就读的专业,希望学习烹饪,尽早自食其力。为此,俞检察官和社工陈老师多方辗转,终于在本市一家西饼店为林林找到了工作,并希望林林能够珍惜现在,好好生活,早日自食其力。
转眼已是中秋。就在这个团圆的节日,林林突然接到了母亲因车祸去世的噩耗。虽然他恨母亲的抛弃,虽然他从没有体会过母爱,但是真的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还是伤心不已。获悉此情,俞检察官和社工陈老师赶到林林家里,送上了关心和安慰——这份像对待自己孩子那样的关心帮助,让林林感到心里暖暖的。
2012年10月,俞国花检察官被评为上海市“十佳检察官”。在众多的祝贺声中,俞国花最珍视的是一条质朴的短信:“俞老师,听说您被评选为上海市十佳检察官,我为你感到高兴,感谢您在我困难的时候拉了我一把,这么不计前嫌地帮助我,爱心妈妈这个称号您当之无愧”。这条短信发自林林。
(本文涉案对象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