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漕宝路七号桥碉堡 我的家乡河南武陟位居中原腹地,北依太行,南临黄河。如今,我这个曾在太行山革命老区长大的孩子,跨越千里,踏入上海市闵行区检察院的大门,为公共利益保驾护航。 我出生在武陟县三阳乡,这里以烈士刘三阳的名字命名,“三阳”这两个字,在我心里从来不是简单的地名,而是爷爷在炉灶旁炊烟明灭的火光里,讲述的那个“宁愿站着死,绝不跪着生”的硬汉;是村口老槐树下,乡亲们代代相传的热血故事。 1930年,刘三阳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西尚村第一个共产党员。此后,他投身革命事业,组织穷人会,宣传革命道理,发动群众开展抗捐抗暴斗争。1938年春,日寇占领武陟,刘三阳积极动员青年踊跃参军,投身抗战。 小时候,听爷爷讲述刘三阳赤脚推车,穿越数百里日寇封锁线,为鲁西新四军兵工厂送去救命炸药的壮举时,我眼底总有泪光。1944年3月,武陟小高区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刘三阳担任副区长。在任期间,他秉公执法,大义灭亲,惩处了通敌、为敌人做事的亲戚。最让我难忘的是那个惨烈时刻——为掩护战友,他毅然以枪声吸引敌人,激战两小时后血洒故土。他的铮铮铁骨和舍身为国,连同太行山的松涛,早已刻入我的血脉。 多年后,我从太行山脚下考入检察院,成为公益诉讼检察官助理。2023年5月,我第一次站在漕宝路七号桥碉堡前,一种穿越时空的震撼击中了我。然而,眼前的景象刺痛人心:纪念碑文漆面斑驳,字迹模糊不清,字体大小不一,台阶石料断裂松动,碉堡墙体上的轻佻涂鸦,更是对英魂的亵渎。这座曾见证解放军浴血奋战、解放上海的堡垒,在岁月侵蚀与人为疏忽下黯然神伤。指尖拂过这些砖石,太行山的松涛声又在耳边呼啸——“刘三阳们”当年用生命守护的山河,岂容后人如此怠慢?这些沉默的遗址,正是他们以血肉之躯捍卫的山河! 身为公益诉讼检察人,守护这份红色记忆,就是我们的战场。每一处破损的文物,都是民族记忆的伤口。在“七号桥碉堡”行政公益诉讼案中,我们细致测量碑文缺损,精确记录每一级台阶的松动幅度。当证据链条在调查笔录与现场照片中逐渐坚实,我们向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属地镇政府发出履职“号角”。 经过相关职能部门和属地镇政府的共同努力,我们“回头看”时,碉堡碑文清晰闪耀,断裂的台阶被精心弥合,轻佻的涂鸦被彻底洗刷。 从太行山到黄浦江,从聆听刘三阳的故事,到亲手擦拭七号桥碉堡的尘埃,我触摸到了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搏动。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史诗,而是公益诉讼检察官面对污染企业时的亮剑,是让每一处英烈安息之地保持应有圣洁的努力。这种精神的内核——“为民请命”的担当、“实事求是”的准绳、“不畏险阻”的坚韧,早已从先烈的枪膛,传递到我书写检察建议的笔尖,融入每一次为公共利益发声的交锋。 在新时代的检察战线上,我将继续以法为刃,守护好由无数“刘三阳们”用生命奠基的万里河山,让那穿越烽火的不屈精魂,在每一次捍卫公平正义的履职中,永续回荡。 (作者系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
|